新政之下 光伏企业如何断臂求生?
七十分鐘,觀眾一動也不動,謝幕時拍手大叫。
當遇到性侵事件時,便陷入沒有人可以傾訴與討論的窘境。這也是佛教界#MeToo運動的基本訴求。
在性別的方面,「依男」的情形是佛教界的主流——男優於女、比丘(男性出家人)優於比丘尼。「受害者」是經歷宗教性侵的早期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受害者心中開始有自我厭惡、焦慮、自責等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會逐漸演變為嚴重的無力感與羞恥感。最後一個階段是「成長者」,受害者已經能夠回望整起事件,也漸漸放下悲痛,邁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在區分三個階段的過程裡,她們能夠將自己的受害經驗放置到整體佛教界的權力結構之中來理解,消除自己的羞恥感與自我責備。但事實上,袋子裡裝的不是法器,而是避孕藥。
相反的,初入藏傳佛教的出家眾往往拋棄自己既有的人際網絡、工作、家人與財產,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進入僧團修行。從受害者、倖存者,到成長者 喇嘛Willa Miller在連結其他受害女眾的過程中,區分了受害者的三個階段:受害者(victim)、倖存者(survivor)、成長者(thriver)。這使仙人掌有別於其他批發作物,創造出農夫能與都市人面對面交談與買賣的機會。
1947年11月,聯合國第181號決議,巴勒斯坦分割方案失敗,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隔年正式開戰。但實質上,以巴衝突無異是一場正統性之爭。如台灣的中秋節,每年九到十月的橄欖採收季,也是巴勒斯坦闔家團圓的日子。今年10月於Flying V募資平台,發起「和平之樹 - 重建農民的橄欖家園」計劃。
於中東旅行、進修、工作數年,足跡遍布突尼西亞、埃及、杜拜、黎巴嫩、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巴勒斯坦家庭對橄欖經濟的依賴可見一斑。
他們讚嘆這古蘭經中的聖樹,並引以為豪。下圖為巴勒斯坦風光,以低矮的橄欖樹為主 如果中華民族以梅花為精神象徵,那巴勒斯坦人就是橄欖樹。若曾走訪以色列/巴勒斯坦,你會驚訝地發現,這短短70公里的路上,地理樣貌如此迥異。並將於台灣分享數場「巴勒斯坦橄欖文化與農民困境」講座) 「若橄欖樹知曉種下她的人,她將化作一滴眼淚。
而橄欖木也能在巧手雕琢下變成美麗的藝術品戰間,阿拉伯國家節節敗退,1949年簽下停戰協議,以綠線(Green Line)為暫時的以巴疆界。Sumud有被動與主動之分。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巴勒斯坦人如此說:「前人種樹(橄欖樹),溫飽了我們。
但實質上,以巴衝突無異是一場正統性之爭。」 - 巴勒斯坦愛國詩人 馬哈茂德·達爾維什(Mahmoud Darwish) 乘著大巴,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再從耶路撒冷轉車,進伯利恆。
不是一片荒地,而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橄欖樹根 1982年,巴勒斯坦代表政府,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PLO),從黎巴嫩二度流亡至突尼西亞。曾風光一時的港都,頓時成為許多巴勒斯坦人永遠回不去的家鄉。
而橄欖木也能在巧手雕琢下變成美麗的藝術品。因此,1948年至1970年代,雅法橙取代了仙人掌,成為巴勒斯坦的民族精神象徵,以緬懷被掠奪的國土。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Ahuva (@thekatamonkitchen) on Oct 20, 2015 at 12:09am PDT 直到1980年代,橄欖樹才逐漸成為巴勒斯坦民族象徵。巴勒斯坦愛國詩人馬哈茂德·達爾維什憤慨寫道: ……這些士兵,這些現代的士兵(以色列士兵),以挖土機包圍她(橄欖樹),把她從大地上世世代代宗系中,連根拔起。下圖為巴勒斯坦風光,以低矮的橄欖樹為主 如果中華民族以梅花為精神象徵,那巴勒斯坦人就是橄欖樹。表面上,以巴衝突是源自物質資源的搶奪,如領土疆界劃分、耶路撒冷歸屬,以及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等。
他們讚嘆這古蘭經中的聖樹,並引以為豪。這使仙人掌有別於其他批發作物,創造出農夫能與都市人面對面交談與買賣的機會。
於中東旅行、進修、工作數年,足跡遍布突尼西亞、埃及、杜拜、黎巴嫩、巴勒斯坦與以色列。」(You are like the olive tree… You are the land and the land is you.) (巴勒斯坦青年設計師及哈德·納吉〔Jehad Naji〕以橄欖樹為圖設計巴勒斯坦百元紙鈔。
此外,橄欖樹也常是俗諺裡的主角。全家老小聚在橄欖園,一邊辛勤採摘橄欖,一邊吟唱橄欖歌謠。
休憩時,母親端出現煮的阿拉伯咖啡,大家坐在橄欖樹下,一邊啜飲,一邊閒話家常,共享天倫之樂。圖中的橄欖樹已有2000年以上歷史,現位於巴勒斯坦政治中心拉姆安拉〔Ramallah〕) 至今,橄欖樹仍是巴勒斯坦重要的民族象徵,代表堅定不移的精神(Sumud)。我們種樹,溫飽了後人」。現為「Green Palestine 綠巴勒斯坦」負責人。
據官方數據,近十年來,橄欖佔巴勒斯坦70%的蔬果產量,約14%的經濟收入,並支持10萬戶家庭的生計。從柳橙到橄欖樹 19世紀中開始,海港雅法(Jaffa)因盛產甜美多汁的雅法橙,熱銷中東與歐洲,成為巴勒斯坦的大城市。
綠線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領土為約旦河右方的西岸(West Bank)與臨地中海的加薩走廊。以色列為擴大領土,並破壞巴人對土地的連結與經濟支柱,從1967年起,已有800萬棵橄欖樹遭挖土機摧毀,其中不乏上千年的老樹,彷彿也要把世代生活於此的巴人硬生生地連根拔起。
為了吃到冰鎮的仙人掌果,都市人便要起個大早趕集。這讓在約旦與黎巴嫩鄰國的巴勒斯坦愛國志士,將注意力轉移回西岸與加薩走廊本土。
巴勒斯坦家庭對橄欖經濟的依賴可見一斑。並將於台灣分享數場「巴勒斯坦橄欖文化與農民困境」講座) 「若橄欖樹知曉種下她的人,她將化作一滴眼淚。橄欖樹不只結果,還生產高經濟價值的橄欖油,並能以此製作橄欖皂。如台灣的中秋節,每年九到十月的橄欖採收季,也是巴勒斯坦闔家團圓的日子。
橄欖樹已深深紮根於巴勒斯坦文化之中。今年10月於Flying V募資平台,發起「和平之樹 - 重建農民的橄欖家園」計劃。
如離散巴勒斯坦歌手多克·潔絲(Doc Jazz),於其歌曲返回權(Right to Return)中所寫: 「你是橄欖樹……你是這片土地,這片土地也是你。在巴勒斯坦達爾無那(Dalouna)民謠中提到: 「我國的橄欖是最美味的、最漂亮的、含有最豐富的油脂,全世界都想嚐一嚐,每一顆橄欖都是精華……」 至今,巴勒斯坦仍保留著以橄欖油塗抹新生兒額頭與肚子的習俗,象徵對孩子健康的祝福。
主動Sumud是指巴勒斯坦人不屈不撓抵抗以色列佔領與殖民的精神。以色列高聳挺拔的針葉林,與紅色尖頂建築物坐落其間的景象,到巴勒斯坦時,瞬間轉變成低矮的橄欖樹,或夾道歡迎,或佇立遠方,整齊地一圈圈環繞丘陵,直至山頭。